最开始喷子们说自主品牌造不出“像样子”的发动机,现在又开始喷那些“像样子”的发动机还是落后于国外品牌。
发动机身为汽车的“心脏”,很多消费者对这个东西也是非常有情怀的。只要听说这台车的发动机好,就是其它地方差一点,心里也可以接受。在现在自主品牌快速发展的今天,国产车在外观设计和车身做工上进步非常大,某些优秀产品在这些方面甚至可以赶超合资。但发动机方面,跟国外主流品牌还是存在一定差距。
但这个差距并不只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锅,要知道,普通发动机虽然在原理上很简单,但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复杂的东西。而且牵扯的学科和行业很多,比如冶炼业、铸造业、机械加工等等方面,而我国工业发展起步晚,基础薄弱,并且专注于搞经济而忽视了基础产业,造成了工业水平发展缓慢。具体表现为:
金属铸造
发动机气缸主体和其他简单结构件一般使用金属浇铸成形,具体过程又分高压铸造和低压铸造。金属融化成液体倒入模具,此过程难点在于降温凝固过程中残余应力、排气、脱模剂喷淋等导致缺陷的发生,缺陷降低了成品率,而且严重影响寿命,因为金属疲劳最怕缺陷。其次,金属材料自身的品质要求亦极高,一般是铸铁或铸铝,高品质的浇铸原材料我们不行,需从国外进口,但最近国家加强了对高品质铸铝原材料的研发,以满足航天航空的需求,将来可能会给汽车产业带来福利。
机械加工
同样的一个零件,从不同方向走线切出来,寿命是明显不同的。发动机的活塞要在缸体内千万次的来回运动,精度要求极高。差一点点,发动机的寿命可能就会受到影响。加工这些就很依赖机床,而高精度的机床和车刀基本都是购买国外的,还需要高端的技术人员。在同样的设计水平下,即使用同样的设备,不同工厂出来的产品性能是会存在差距的。
装配工艺
买回来国外先进的机器拆开,然后装不上的例子我想大家知道的很多了。确实,很多零件都需要特定的机器进行安装,每一颗螺丝的安装顺序、扭矩都需要经仪器检测。而且对装配环境要求也非常之高,活塞间隙如果混入了细小的硬物颗粒,千万次的摩擦后又会造成多大破坏呢?
先进的生产线我们可以买,高端的无尘车间我们也可以造。那高素质的装配工人呢?在“战神”GT-R的发动机上,有着象征顶级工艺的签名铭牌,上面的签名不是日产的总工程师、总设计师,而是技工,有资格纯手工组装GT-R发动机的技工。这放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,有时候相比工程师而言,我们更缺的是高素质的底层工人。我们工人得到的待遇呢?尊严呢?我们的技工仅仅是年轻人的过渡性岗位,要赚大钱要么削尖脑袋往上爬到管理层,要么去搞销售。
供应商
没有哪家的发动机是“百分百”自己制造的,都需要大量的采购零部件,供应商比如有博世、博格华纳、大陆等等这些国际零部件巨头。而国内也是有这些供应商的,比如你会发现汽车除了原厂件之外,还有所谓的“副厂”,外观基本一样,用也可以用。但你会发现,十几块一片的原厂气缸纸垫用起来很好,换了几块一张的国产纸垫,丫就是漏油!
结语:但是,随着自主品牌的不断成长,自主品牌车企自己研发的发动机开始逐渐取代了三菱的旧机器。目前长城、BYD、奇瑞、吉利等一线自主品牌都已经有了自己家的发动机厂。问题也还有,当然谁家的机器都有问题,或大或小,明显与否。和合资的差距也有,随着时间发展,这个差距会变得很小。时间时间,会给你答案......
国产差在膝盖,合资强在舌头。
国产汽车的发动机的发展,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,前面四个阶段,的确是不如国外,但是现阶段,至少在四缸机的范畴,各方面已经完全不输国外了。现在还是觉得国产不行,要么是不了解车,要么就是软骨病,所以说国产差在膝盖,差在骨子里的不自信。而合资强在舌头,一方面人家会吹,另一方面有人会舔。
第一阶段:解放前
中国第一辆汽车是在1956年,长春一汽的解放牌?不,那是新中国的第一辆汽车!早在“解放”之前,我们中国第一辆汽车其实是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,在沈阳迫击炮厂研发生产的“民生牌”75型载货汽车。1931年5月31日下线!同年9月12日在上海参展亮相,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展品!
这款民生牌汽车技术水平在当时看其实并不差,全车共666种零件,其中464种是自制的,只有202种是进口,国产化率70%。在当时的中国,以那样的工业水平,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成绩了。
当然,这款老车并不是我们完全自主研发——自主研发也不现实。当时是聘请了美国的专家麦尔斯担任总工程师,逆向研发当时美国的“瑞雪”号。这款民生75型还是六缸机,不过只有65马力,最高时速40Km每小时。
然而,就在上海参照的六天后,918事变发生了,东北沦陷,整个沈阳迫击炮厂都落入敌手。张学良将军创办民族汽车工业的雄心壮志也随之前功尽弃,毁于一旦。据说日本负责接手的企业就是丰田,而丰田当时的主业还是纺织品制造。有一种说法,丰田在接手“民生牌”后,立刻将其改名为“丰田31C型”,31指的是1931年,C指的是“China”。
当然,事实具体如何,我不是历史学家,很多史料也无法考证,但事实是,民生牌汽车1931年5月下线,而丰田汽车的前身丰田自动织布机厂的汽车部1933年才成立。至少可以说明,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并不算晚,在90年前就已经开始研发、生产汽车了!可惜因为被侵略,成果被夺!始作俑者是谁?918刚过去还不到一周的时间,警报声声犹在耳!口口声声说勿忘国耻,有的人,真的忘了!
第二阶段:“有”的阶段(1953—1980)
有人说一汽算是起步阶段,二汽是成长阶段。而我总结,都是属于从无到有的阶段。长春一汽很多方面都要依赖苏联的援建。而东风则完全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设起来的。从1953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,到一大四小,五个国企汽车制造厂的落成。实现了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突破。
1958年5月12日,带着“东风压倒西风”的寓意,代号为东风CA71的中国第一辆小轿车驶下了生产线,这款车也是逆向研发的一款法系车型。
这一阶段还根本没有私家车的概念,汽车的主要用途还是货运,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,畜力车还是生产主力呢。这一阶段没有别的要求,就是要有!发展的不是技术,而是规模。什么发动机噪音、动力、油耗……统统不在考虑范围内。所以这一时期的发动机水平当然是比较低的,归根结底就是能用就行,能生产出来就行。有就比没有强!再差也比牛车强。
1980年,全国生产汽车22.2万辆,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,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。
那个年代,汽车基本上都是公有,烧公家的油,所以对油耗没有什么需求。被当做生产工具,那么什么噪音、NVH也不再考虑范围之内。汽车里给你装空调?想都不要想!那时候司机是技术工种,不但要开车,也得会修车。那时候我们的发动机水平的确是远远不如国外,而且是全方位的差。原因也很简单,我们还处于要“有”的阶段,远远谈不到“好”。
如果没有918,如果我国的汽车工业可以从1931年作为开始,延续下来,到1953年,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,到1980年,已经有近50年的底蕴了。
第三阶段:合资阶段(1981-2004)
过了“有”的阶段,汽车工业也开始从载货的农用、商用车向乘用车转型。这时候我们技术水平落后的问题被暴露了出来,以前的发动机对油耗、动力、排放、噪音各方面都没有要求,可是这些大家伙,放在乘用车上根本就没法用。虽然说我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点底子,但是在家用车产业方面则几乎为零。
不得已,我们放开了市场,用市场换技术。那时候是我们求着人家。和大众谈判的时候,谈了好几年都没谈下来。我们没办法,又是限制进口,又是提高关税。才逼着大众签字,跟请财神爷一样给人家请了进来。
那时候你想买辆桑塔纳,得单位开介绍信,到上海汽车制造厂接洽,人家销售不是给你介绍车,先是给你安排招待所住下,少则半个月,多则三个月,就在招待所等着。那时候一辆桑塔纳二十多万,能在北京二环内买套100多平的房子。
一汽大众、一汽马自达,东风日产、东风本田、上汽大众、上汽通用,广汽本田、广汽丰田、长安福特、长安铃木、长安马自达等等合资车企纷纷成立。然而,市场我们给了,技术却没换来。以大众为例,最初就是相当于把整车拆成零部件进口,在国内组装而已。防我们中方偷师就跟防贼一样!其他合资车企也都是一样,根本不容你靠前。我们在合作中处于绝对的劣势,以至于几乎没有话语权。
2003年,日产的前总裁兼CEO卡洛斯·戈恩在东京国际车展上接受记者采访时称:中国汽车厂商在与外国汽车制造商合作时贡献几乎为零。其轻蔑的态度几乎就是当时我们合资车企,中方地位的写照。在汽车业,我觉得这是另一种国耻。
第四阶段:模仿阶段
市场换技术,我们换了个寂寞。而因为合资车企我们占了一半的股份,也有一半的收益。所以这些国企也乐得躺赚,缺少研发的动力。而这种情况,从1983年到2000年前后,一直持续了十多年。
一方面,外国车企也在故意夸大技术研发的难度,希望你知难而退。另一方面,也的确用领先我们不下20年的技术实力,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。
我们试想,那时候的国产车是什么样?五六十年代我们自己的那一批商用、民用车只追求有,不追求好。动力差油耗高噪音大,而且还爱坏。那时候国企的老司机,开货车都有被扔在路上的时候,为什么很多上年纪的老司机对国产深恶痛绝呢?我理解他们,被国产车伤过。而对比之下,合资车也好,进口车也好,故障率的确要比国产低得多,所以那时候说国产不如合资是对的,要承认差距。
那时候的国产车企在干嘛?管国家要整车,抢合资!抢到了就是躺赚,那就是摇钱树,那就是下蛋金鸡!和奇瑞,也正是因为抢不到,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,才不得已被逼到了“自主研发”的道路上。
而在此之前,不得不提到三菱的发动机。我之前老把国产车企分成一二三线,三线车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还用三菱的发动机造车。不是说三菱发动机多差,但是现在还用三菱发动机,说明技术储备不足,实力薄弱。而当时,三菱发动机的确是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。
当然,也不用感谢三菱,发动机都是我们真金白银买的,而且价格也不便宜。三菱也不是不想封锁我们,它当时也难,经营状况不佳,国内竞争不过日系三杰,中国市场上当时大众雪铁龙也是风头正劲。三菱有了新产品,于是才把淘汰的老发动机卖给我们,最起码让我们第一批车企有车可用。
比亚迪、长城、东风、华晨、传祺、东南都用过三菱发动机,有的车企,用了之后就停不下来,而有的车企,通过对发动机的拆解、研究,甚至是逆向研发,也逐步掌握了不少发动机核心技术。
这里解释一下,什么叫逆向研发,说白了就是把人家发动机拆零碎了,然后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按比例复制。然而这种山寨显然是远不如原版的,一是零件加工的精度不足,二来是能拆出构造来,拆不出人家用什么工艺。很多情况都是拆完了组装不上,即便能够模仿出来,良品率、故障率也远远不如合资水平。
其实这一阶段并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。因为我们从1931年的民生牌就是逆向研发人家瑞雪牌开始的,包括红旗、东风,也都是处于学习、模仿阶段。一直到2005年,奇瑞开始自主正向研发发动机,我们才算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。
第五阶段:全面发展阶段
我们国产车(乘用车)的发展,应该从2000年前后开始,此前,战争消耗了我们太多时间,建国后也走了一些弯路。后来合资阶段更是引狼入室,与虎谋皮。直到2005年前后,民企长城、吉利、比亚迪,包括半国企的奇瑞,后来的广汽长安红旗,才开始先后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。而正是从那时候开始,国产车开始加速,开始“起飞”了。
当然,研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从逆向研发到正向研发,从与国外技术团队合作,到完全自主。我们开始了追赶的脚步。而与此同时,合资车在干嘛?他们的研究方向并非是技术的提升,而是如何降低成本,攫取更大利润。
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,当你的产品不愁卖的时候,你有动力做更好的吗?企业都是逐利的,对于合资车企而言,降低成本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,而对于国产车企而言,我们必须追赶,乃至超越合资车的技术水平才能把车卖出去。所以,这一阶段,国产车在发力,而合资车在减配。
我说日产的CVT垃圾,冷保护,打滑,故障率非常高。于是有人和我抬杠。我家邻居的奇骏开了十多年了,还没坏——说实话,10多年的奇骏,机械素质真就比现在的要强!日产在14年9月前后,CVT钢带的质量就是一个分水岭。此前的耐用性非常不错,而14年后就是工业垃圾。
这里面还有一个逻辑,生产剪子、菜刀的企业一定不赚钱,因为大多数家庭,一把菜刀能用三代!钝了磨一磨还能接着用。车企如果也让你一车传三代的话,也影响收益。所以说,一定会有车企会做反向研发——研究让你的车怎么能让你的车在保质期内没问题,而出保就坏。这方面控制得最好的就是日产。
你还觉得合资车质量好——这是来自于十几年前,乃至几十年前形成的刻板印象。
现在,发动机热效率最高的是国产。比亚迪的骁云1.5L自吸发动机,热效率43%,百公里油耗3.8L,零百加速7.3S,只要十万起步。而且发动机噪音几乎听不见。
奇瑞,为啥敢给你发动机保10年100万公里,甚至终身质保?人家做了200万公里的道路实际测试,每款发动机台架试验至少1.7年!
长安,蓝鲸发动机5500转连续运行259小时46分,你真的还觉得国产发动机差?
而合资呢?烧机油的发动机是谁?一代二代的EA888、EA211,涵盖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,包括法系全系。丰田的机油乳化,拖到现在也没解决。本田的1.5T被誉为积碳梦。日产,2.0L,2.5L自吸十多年没变,上个新的,还是1.5T三缸机,跑沙漠真是太好玩了。
国产发动机差在哪?其实主要差在消费者的认知,差在口碑的建立。就产品而言,我们的性价比更高,耐久度更好,质量也更稳定。当然,在大排量发动机领域,我们的确还缺乏经验,而事实上,大排量发动机,什么V6、V8、W12,会随着排放政策的日益严格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没落,直至成为收藏品。在这方面投入研发是没有意义的。
而现如今,燃油车的落寞,稍微懂点车,关注车的人都会感受得到。且不说纯电技术日新月异,光就插电式混动,依旧足以吊打燃油车了。同排量,同价格之下,插混车动力更强,油耗更低,如果能充上家用电的话,用车成本更低。比亚迪的秦Plus DM-i,大概率会在年底之前登上轿车销量排行的榜首,制约其上升的只是产能不足而已。
全球范围内,超过半数的跨国汽车集团都已经先后宣布停止内燃机的研发,发动机已经走到了末路。传统汽车被新能源车取代只是时间问题。在新能源领域,其实已经是另一个赛道了,而在这个赛道上,我们起步更早,跑得更快,已经有了不小的领先优势。
不管你懂车还是不懂车,只要懂基本的逻辑,评价车之前,请站起来说话,把舌头收回去。